周末出了一篇证监会接受专访的长篇通稿。在上万字的文章里,媒体朋友们非常“敏锐”地抓住了“延长交易时间”这么一个利好,冷嘲热讽。段子手们的小作文又有了新的素材,朋友圈里各种转发。但是,到底有多少人认真地看完了全文呢?我本来觉得这个根本没必要解读,但看了很多人的反应,还是认为有必要展开聊聊。
首先,这是一次专访。不是论坛、会议等等按部就班的公开场合的应景式的信息输出。对部委级别以上的主要领导或负责人的专访,一定是强针对性的。大家对比一下这次专访和7月末在政治局会议之后证监会的年中工作座谈会,相隔不到一个月,发生了不少的变化。这就不过多解读了,懂的都懂。
(资料图)
其次,这次专访总共有11个问题,除了第一个问题是总纲,后面全是针对市场热点讨论的问答。用当前网络流行词来说,这就是最佳嘴替啊。
先说总的。后续工作有四大原则和六大措施。四大原则中,第一是标本兼治,在这里突出的应该是治标,治标才能为治本留出空间;第二是突出重点,重点是引入源头活水、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通畅性,其中还用到了一个词是解放思想,不是能不能干,而是想不想干。第三和第四略过。六大措施,摆在第一的就是加快投资端改革,之前要么就是说只关注融资从不关注投资,要么就是传闻中的投资端改革,这次是官方明确表态的“加快”,具体方法是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这个大家也需要注意,没说一定要让所有的菜鸟小白进去躺平就赚钱,实在玩不转就交给专业人士;第二是提高上市公司投资吸引力,更好回报投资者。注意可能很多人会有一种误区,认为资本市场说提高上市公司吸引力就是要上市公司都个个高成长股价只涨不跌随便买,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这里强调的是“投资吸引力”,分红,回购,重组等基础的东西。同时这个部分还有两个隐藏重点,一是对破发破净的公司,要求其提出“改善市值”的方案,另一个“合理把握IPO、再融资节奏”。第三大措施是优化完善交易机制。这个是被吐槽最多的,什么零股交易,延长交易时间,槽点都来自于这里。但也要注意,槽点之外还有,扩大融资融券标的范围,ETF纳入转融通,完善减持制度等。第四大措施是激发市场机构活力。这个部分很多中小投资者不关注,认为跟自己没关系,但市场不是靠散户起来的,机构干不干活才是重点。又想马儿跑又不让马儿吃草,这肯定是不行的。具体我也不多说了,笼统来说就是放宽管束,提高资本利用率,多用各种工具便利机构投资。第五第六不多说了。
然后再看看后面的针对性分解问题。
引入中长期资金有什么考虑和具体举措——社保基金、养老保险基金、年金基金仍是重点,扩大投资范围,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非公司发行并且参与上市公司治理,增加衍生品做风险对冲(来自前面6大措施的第四条)。另外强调了加强跨部委协同,因为这些资金都不归证监会管。
资本市场进一步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要停留在股市涨就是券商牛的老一套。券商也不是不可以涨,但资本市场是用来支持大战略的,科技是今年的大战略,这一点是不会变的。这个问题放在很靠前的位置是有讲究的。
IPO传闻——坚持常态化,但充分考虑市场承受能力。“市场会感受到变化”。就是我上一篇文章中说的,只做不说。不能公开说停,但实际操作中缓一缓是可以的。
重组市场化改革——科技型重组的“估值包容性”,定向发行可转债购买资产,推动央企将优质资产通过并购重组注入上市公司。
回购——鼓励、支持。上周末马上就有几十家公司同时公布了回购计划和方案。
减持——完善制度,严惩违规震慑。
T+0制度——散户多,不利市场公平,现阶段时机不成熟。
降低印花税——历史上发挥过作用。但权力不在这里,说了不算。
境外上市——尊重、支持。
债券市场——强化城投、房地产等重点领域债券风险防控。
总的来说,对T+0、降印花税等给了明确回应,短期内没戏。吸引长期资金入市、IPO、重组、回购、减持,这些全都属于市场供求关系调节的部分,先看表态再看落地。
总体来说,这毫无疑问是利好,尤其相对于7月末会议的表态,现在是非常积极的,并且很专业。至于落地的问题,有些已经在试探性地出现,比如回购,比如公募基金的表现,比如IPO。
反而最后想要提醒的一点是,资本市场只是一方面,宏观也很重要。二级市场可以率先企稳筑底,部分方向轮动反弹修复市场人气。宏观角度则大概率会持续看完二季度甚至三季度的所有数据才能定性。
关键词:
责任编辑:Rex_21